台灣影視業沒國際視野 帶動觀光?難 |
|
|
【台灣觀光論壇─影視產業與台灣觀光】
(記者吳季軒採訪整理)
自立晚報20130114
李文瑞:「第一個,這部電影有沒有國際市場,就算台灣與大陸,都還有語言上的落差,有些local語言不一定共通,像是《雞排英雄》,在大陸、香港就不一定賣的好,香港電影剛進入大陸市場,用了好幾年時間,才了解香港的語言。另外人工打造的場景,以前的中影、台影文化城,為什麼都無法帶動觀光, 既沒有人文,又太簡陋,去一次就不想再去了,整個拍戲場景就沒落了。《大長今》、《冬季戀歌》為什麼成功?他是全球市場,他取原有的景,他有本身的文化價值,反觀我們的《賽德克巴萊》,場景蓋在林口,用完就把它拆掉,一點意義都沒有。如果場景蓋在霧社,他就會帶動國際的觀光,因為它就是發生的現場,對於在地就業市場、產業都有幫助。問題是我們的電影投資業者短視,為了趕快拍好,沒有文化深度,影視界的東西很淺層,觀眾是很現實的,電影有深度有內涵,客人可以感受到。國外的電影,雖然有語言上的障礙,可是我們還是看的懂,從他的劇情、深度、背景看到深層的東西。台灣電影拍的那麼用心,卻沒有深入在地文化,怎麼有辦法抓住全球市場,影視必須要有「國際觀」,我們的觀光市場本來人就不多,把大陸市場拿掉,還剩什麼?看看國外經營好的地方,絕對都是國際市場。就像少年pi在台中,能夠持續多久,吸引力在哪,後續的力道在哪?外國人不見得會特別搭飛機來台中看,一定剩下國人自己在看,然後看了兩次就淡掉,人工的景也不大,不一定成氣候。新竹把世博台灣館帶回去,台灣館如果放在上海,放在馬來西亞,他一定會很有名,可是放在新竹,去一兩次,然後~~就沒了!」
以下是李文瑞先生(現職瘋馬旅行社總經理,醒吾技術學院、暨南大學專業應聘講師,中華民國2002觀光領隊協會,港澳線最受歡迎領隊)的訪談全文:
|
A Sh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